他门下求学、受教。
D项羽见秦始皇巡游,认为自己可以取代他。
第Ⅱ卷(非选择题90分)
四、(10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12填空。(6分,每空2分)
(1)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3)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22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
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
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f(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多么可爱。(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