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10篇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透过知人论世、品字、比较、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导入(4分钟)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f我们明白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齐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应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应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应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这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整体感知(3分钟)1、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2、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f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四、品读诗歌(30分钟)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问题1: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