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骁将鲁迅,虽然当时他的名声略逊于陈独秀和胡适,但是他对青年的影响却甚深甚广。他所看到的见识到的让他想到“凡是愚弱的国名,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好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2r
站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的是中国第一为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他深慨于国家“一切颓丧枯亡之象”,也如陈独秀一样把希望寄托于青年。他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十月革命爆发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许多青年在他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不少成为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李大钊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极大地贡献。r
三指责与偏见r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有激烈的争论。胡适曾提出一种解释,他说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他又引用尼采的话解释,所谓“评判的态度”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3r
然而,一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他们根本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合理性,对新文化诸义多所曲解。后来又提出一种新指责说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是“全盘性法规传统主义”者,而新文化运动是“全盘性反传统”的运动。我认为这种说法不足以表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而只是中极表浅的一偏之见,这种做法皆是反对派的一种宣传手法,并没有严密的学理上的论证。r
胡适的例子会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所谓“全盘性反传统”的指责根本不合事实。r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胡适一生从未讲过一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话。他留学美国初期,还多次作讲演、发表论文,宣扬中国文化传统,以后思想虽有变化发展,但始终未曾有完全吐弃中国传统文化。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4。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冷静的学者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张。忽视这一生都不曾放弃这一主张,人们不应该摘取他同国粹主义者、尊古主义者、名族自大主义者辩论时讲的某些稍带激愤的片言只语,就无端声称,他是“全盘性反传统”。胡适一生极力提倡的治学方法就是将西方校勘学与中国考证学相结合。足见,中西结合,创造中国的新文化,才才是胡适抱定的目标。r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都不是简单的西化论者或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而是追求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的先驱分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