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题:本论文受山东科技大学2013年群星计划: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qx2013256)的资助。摘要:运用格式塔理论对《西风颂》在中国的不同译本进行评析,解说在诗歌翻译中格式塔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扩大译者的翻译视角,有助于译者从整体上把握译文,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意义转换。关键词:《西风颂》;格式塔;诗歌翻译;整体性作者简介:王文霞,女,山西吕梁人,1991年生,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语笔译;杨洪娟,女,山东海阳人,1976年生,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及英语语言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引言: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是英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的文学大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致云雀》、《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等。其中《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是家喻户晓。《西风颂》在中国的译本相当之多,对各位翻译大家译作的赏析也大多是从诗歌的形式、音韵节奏、象征手法等小方面入手的。本文则是从格式塔理论的角度,主要就作品的整体性来赏析两篇名家译本。一、格式塔理论与翻译与其他人一样,译者也是生活在感官的世界里,而大脑的意识感知正是通过感官实现的。译者通过运用已经熟知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原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章等,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并对全文有一个宏观把握。接着,再根据自己大脑中已经成型的具有语言感知和意向理解的整体思维,重新构建并整合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译入语,最后切换形成译文。格式塔的最重要的原则之——整体性,给我们研究译者在此过程中的大脑思维活动提供了新的依据。格式塔的另一重要原则——闭合性,则对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出强调。译者在阅读原文本时是通过审美和认知的方式,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模式,它同时具有艺术意向和语言意义,紧接着会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将这个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形成译文。在此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本的整体语言意义和审美的把握决定了译文的局部的翻译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译作。二、《西风颂》的创作背景及其意义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81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