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略读课文,老师安排一个课时教学,是合理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读读剧本,议议故事的情节,初步了解剧本是什么样子的。教学现场,老师讲了许多关于剧本的知识,这些剧本知识是需要学生深入到剧本中才可以体会到的知识,老师不加选择地告知,而且这种告知“简单粗暴”。另外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要学生续编剧本,这个难度就太大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色。作为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的剧本,要求是“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色”。我们知道,剧本的基本特征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用叙述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它只能依靠剧中人的语言和舞台说明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这一切只能让学生在多次读剧本的过程中去初步感知。现在第一次学剧本就马上要求学生续写剧本,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一个课时难以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根本没有考虑教材对学生“学”的要求是什么,忘了教材编写者对学生学的要求原点,教师主观的施教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从研读教材中凸现视点
教师考虑学生“学”的关键不是只有一个“教”的视点,而是应当有三个视点。
一是先以普通读者视点研读把课文视为作品。比如《花的勇气》一文的教学。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文章细致生动地描写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阅读此文章时,都会从字里行间中捕捉到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与作者一同去感受生命,感受花儿的勇气,从中体会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在教学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一般解读、大众化解读,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品味生动、优美、流畅的语言。
二是再以教师的视点研读把课文视为教材。收录到课本里的作品就变成了教材,它必须承担教材的教育功能。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再现乡村风光、田园意趣;《麦哨》描绘乡村儿童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对此单元的教学,教师首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