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至道以“学”论教
作者:沈小玲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8年第5期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数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课堂教学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因学生的需求去教,以学生的“学”来最终确定教师如何去“教”,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要在课堂践行时回望原点,从研读教材中凸现视点,从备课策略上关注基点,在提炼思路时把握节点。
关键词:学为至道以学论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数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笔者认为“教什么”和“怎么教”就是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看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顾及学生的情感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因学生的需求去教,以学生的学来最终确定教师如何去教。
那么,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该如何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一、在课堂践行时回望原点
教师行走在课堂上,总会有两个问题牵动着得失成败,这就是预设与生成。科学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都取决于共同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教师研究学生的生命需求和接受程度。
看一位老师执教《半截蜡烛》
一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剧本《半截蜡烛》。什么是剧本呢?
(生报以沉默)
师:剧本与我们平时读的记叙文有什么不同?
(生依然报以沉默)
于是,教师只好继续: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剧本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和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剧本有对话、独白、旁白。剧本的结构一般有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以及结局。剧本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剧本中的中括号、小括号里的内容叫舞台提示,是教我们怎样说话的。谁知道世界大战?
……
老师根据原先的预案进行教学。
最后,老师说:“三个德国军官走了,杰奎琳端着熄灭的蜡烛从楼上走下来,她们一家人又有着怎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续写剧本。”
f《半截蜡烛》是教课书编者为了拓宽文本和语体而第一次编入教材的剧本。教学一开始,老师问学生什么是剧本,学生沉默。无奈,老师追问了一个问题:“剧本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学生还是沉默。没有办法,老师只好自己给学生讲剧本的相关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自己读剧本。之后教师并没有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案,还是照本宣科完成原有的教学流程。执教的教师错误估计了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