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是分化异常的细胞,癌症则是人体自生的内源性疾病,而不是像“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炎症那样,属于外源侵入性疾病,也即外源性疾病。二战后多数国家相对的长期和平环境,炎症等外源性疾病退位了,发展而来的如心脑血管、肿瘤、代谢性疾病与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休戚相关的内源性疾病逐日上升。以前的老模式用抗生素→杀死致病菌→攻克炎症不能再套用了。要以“持久战”为心理预期,以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中心,根据个体差异,积极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培育体内免疫活力和器官协同,再生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生存期,进而实现康复!十三、癌症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慢性过程:现代研究已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癌症的发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机体修复能力降
f低,细胞内基因累积至一定程度。癌症才能发生。癌症发生的多个阶段为:正常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化障碍)→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粘膜内癌)→浸润癌→转移癌。癌症是可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防癌的意义也就是在于发展成原位癌之前尽可能的治愈癌前病变,改善环境与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的。十四、动物模型试验的陷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形成一种惯性,小白鼠模型已成为判别药物疗效的金标准。但是能治小鼠身上异种移植癌的药物,大多治不了癌症患者身上的癌。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温伯格曾因发现人类第一个致癌基因及第一个人类抑癌基因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温伯格的结论很明确:癌症研究长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治疗角度看,人类癌症的临床前模型已经臭名昭著。“动物模型的癌细胞已变异”,因而癌症动物模型试验丧失了意义。十五、人们对癌恐惧的根源何在由于医疗领域“战争模式”曾“横扫千军”,所向披靡,所以主流医学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以此模式来解决绝大多数疾病问题,只知治病,忽视“人”的存在,剥夺了精神、情感。创伤性的治疗使患者在肉体、心理上、精神上,以及经济、家庭、社会生活诸多不便不利,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创伤,痛苦与负担,这也是人们对癌的恐惧根源。十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成为中国人行事的标准。美国研究者对肿瘤科医生做了专项调查:问题是“万一你自己得了癌症,你会接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