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努力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值得大力提倡。r
题目的实用性打开了创新思维的空间r
“出版社的资源配置,艾滋病疗法评价与疗效预测,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这是刚刚结束的2006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r
纵观历届数学建模大赛,题目的实用性和挑战性成为一个显著特点。这些题目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参赛者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例如,2006年的“出版社的资源配置”由高教社提供的素材形成。2004年的“饮酒驾车”是让学生分析、估计司机饮用少量酒后多长时间驾车才符合交通规则。r
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姜启源教授在阐述竞赛思路时说,竞赛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富有挑战性,吸引着学生关心、投身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竞赛让学生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加以分析、解决,他们必须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通过竞赛,许多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毕业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不少人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r
华东地区数模竞赛(已更名为大学生数学建模邀请赛)的发起单位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康文华老师介绍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现实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加以抽象和描述,然后利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解答的过程。因此,组织者在试题的选材和加工上特别留意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试题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许多题目直接来自向社会的征集。例如2004年数学建模邀请赛的一道试题是关于河流受污染后的扩散问题。在此届竞赛结束后不久,我国吉林省就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污染扩散事件,造成了松花江下游吉林市的居民饮水发生困难。2005年的两道试题更加贴近生活,让参与者真切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其中一题为《流感疫苗的接种问题》,它受到了之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禽流感疫情的启发,提出了如何使用两种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有效接种的问题。另一道题目针对当时上海最热门的房地产市场,提出了如何给楼市合理定价的问题。r
他分析说,由于试题更加贴近生活,故而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这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课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