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产生的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2.声源(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2)发生的物体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f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4.声速(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
计算公式是vs;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t
(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利用回声测距。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t:a.当△t01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b.当△t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不能听到回声。②反射面光滑,反射效果较好,易听到回声;反射面粗糙、疏松多孔,声音会被吸收,不易听到回声。③回声的利用与防止:回声测距与测速(svt2)、电影院的墙壁。二、声音的三要素1.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f2.音调(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