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把住关口,万人难过关。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也可不译。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2
f译文:我有些忧伤,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接.着.问那客人说。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现在遇到紧急情况了才来.求助您,这是我的过错。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不如登上高山看见的范围广。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兵器刀锋已经相互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文:项羽握着宝剑挺直了身子问:“你是干什么的?”易错点剖析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1.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①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②登高而.招。《劝学》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2.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①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里的“扣舷”是“击打节拍”的意思,“扣舷”和“歌”是同时发生的,以“歌”为中心语意,以“扣舷”为伴随状态,“而”表修饰。②子路拱而.立。《论语》这里的“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立”为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