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理
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
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
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
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
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
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
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
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
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
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
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
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
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
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
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
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
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