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