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合同法:合同诈骗案例分析
小李家里办喜事,与妈妈一起到金铺买金器。经过店里销售员的反复推销,小李最终买了一只价值2万元的金手镯。回到家,小李把手镯拿给爸爸看,才发现该手镯并非销售员所说的纯金,里面的材质是竟然铜。小李赶紧把手镯拿回金铺里要求退款,遭到拒绝。因索赔无果,小李只好到法院起诉。
【法律法规】《民通意见》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9102年整理各行业精品范文,实用性强欢迎下载
f【案例评析】根据《民通意见》第68条的规定,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一般来说,要构成欺诈,应符合以下几种条件:1一方需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欺诈的故意,是指欺诈方明知自己的欺诈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的认识,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2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一般包括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两种。3被欺诈方是因为受欺诈而作出错误的判断。4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简单来说,要构成欺诈,首先,欺诈人要有欺诈的故意且实施了欺诈行为,而被欺诈人也因为这种欺诈行为而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案例中,因金铺里的售货员在小李买手镯时,故意欺骗小李说该手镯是纯金的,导致小李以2万元的价格购入。事实上,这只手镯是铜做的,市场价值在一百元左右。小李是以为该手镯是纯金的,才愿意出具2万元的价格购买,现金铺的欺诈行为导致小李作出非真实的意思表示,实属欺诈行为。那么,对于因欺诈而签订的合同有无效力呢合同法将因欺诈行为而订立的合同区分为两部分处理,如果欺诈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的,则合同无效,否则则为可撤销合同。本
9102年整理各行业精品范文,实用性强欢迎下载
f案中,店铺的欺诈行为没有直接损害到国家利益,因此属于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