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
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
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
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
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