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与世界(二轮通史知识线索及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
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农业
经济手工业
商业
政治
思想
科技
文化文学
艺术
阶段特征
石器锄耕;夏
简单协作;商
井田制。周
基本为官府垄断;
职业商人出现;官府控制商
商周:青铜铸造繁荣。西周晚期:业(工商食官)
已有铁器。商朝:原始瓷器。
夏: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文字:甲骨文金文
中华文明的起源。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上: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诸侯争霸,分封制崩百家争鸣(儒、墨、战国司南;记录世《诗经》、文字:大篆-小篆
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
广;井田制瓦解、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春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秋
立;小农经济逐步战
形成;精耕细作;国
垄作法;兴修水利:
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溃,中央集权建设开始提高。商鞅首倡“重农抑商”(郡县出现);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
道、法);孔、孟、界上最早的日食、《楚辞》
荀与儒家思想形月食、哈雷彗星;
成。
《甘石星经》;医
私学兴起。
学:《黄帝内经》、
扁鹊。
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的社会转型时期。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