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41Mg原子的核外层电子31S0→31P1跃迁时吸收共振线的波长为28521
m计算在2500K时其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解Mg原子的电子跃迁由31S0→31P1则gi/g03跃迁时共振吸收波长λ28521
mΔEih×c/λ
(663×1034)×(3×108)÷(28531×109)697×1019J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Ni/N0=(gi/g0)×eΔEi/kT其中gi/g03ΔEi/kT697×1019÷〔138×1023×2500〕代入上式得:Ni/N0=50×10942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单色器的倒线色散率为16
m/mm,欲测定Si25161
m的吸收值,为了消除多重线Si25143
m和Si25192
m的干扰,应采取什么措施?答:因为S1W1D
251612514316011mmS2W2D(2519225161)16019mmS1<S2所以应采用011mm的狭缝
43原子吸收光谱产生原理,并比较与原子发射光谱有何不同。答: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处于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如果外界所提供特定能量(E)的光辐射恰好等于核外层电子基态与某一激发态(i)之间的能量差(ΔEi)时,核外层电子将吸收特征能量的光辐射有基态跃迁到相应激发态,从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发射光谱的不同在于:原子吸收光谱是处于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吸收特定的能量,而原子发射光谱是基态原子通过电、热或光致激光等激光光源作用获得能量;原子吸收光谱是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时所吸收的谱线,而原子发射光谱是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再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f44.简述原子吸收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及其定量分析的特点。答:原子吸收法定量分析的依据是AKc定量分析特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操作方便和快速应用范围广,有局限
性。
45.原子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有什么影响?答:变宽因素有自然变宽、多普勒变宽、碰撞变宽、场致变宽、和自吸变宽其中主要因素有Doppler变宽、Lore
tz变宽自然变宽和劳伦兹变宽在15003000K的原子化器中数量级都约为103
m,要对半
宽度约为103
m的吸收谱线进行积分,需要极高分辨率的光学系统和极高灵敏度的检测器,目前还难以做到。谱线变宽后就无法进行积分吸收难以用与分析中而只能采用峰值吸收。
46.画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图,并简要叙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锐线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器
计算机工作站
工作原理:锐线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特征谱线被原子化器中待测元素原子核外层电子吸收后,经光谱系统中的单色器,将特征谱线与原子化器在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