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
张建强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分析了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原因以及阐述了笔者在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
作者简介:张建强,任教于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老师,你们班学生可真是勤快啊!”“张老师,你们班卫生搞的不错啊。”“张老师,你们班怎么老得卫生红旗啊?”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笔者都为自己的学生们感到由衷的骄傲,都会自豪地说“咱班学生爱劳动”。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懒惰思想,何况这些在“小皇帝”、“小太阳”的光环下成长起来的初中学生呢!
如何让这些“小皇帝”和“小太阳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班级责任感是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主要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原因
1家庭的溺爱和家长的包办,从而使学生四体不勤,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
2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养成懒惰思想,最终缺失了劳动意识的形成过程。
3在错误的劳动观“教育”下产生了对劳动观念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当前我国家庭劳动启蒙教育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误区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
f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三: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误区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教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