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5《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三、朗读1听教师范读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四、赏析
f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