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
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
)本身的贫乏。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
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
是必然。艺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
身。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
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
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
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
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
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
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④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
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
解,但只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
验。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
是公共的,是一种群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
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倘若艺术家用只属
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
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
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艺术
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
在的理由。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艺术
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
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
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
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
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