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使得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财富越多,抗灾能力反而越弱。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车一扛就过去了,但现在汽车泡水就会损失很大。遗憾的是,许多城市当时在设计排水系统时,根本未考虑若干年后的今天,马路上会有这么多汽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城市内涝其实就是我们国家城市的‘富贵病’。”4、然而,在众多城市规划设计师的眼中,城市内涝则更加凸显了中国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足的问题。
f2010年7月4日,一场暴雨让成都也陷入瘫痪状态。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表示,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无法渗水,是内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懿更公开表示:“强降雨带来的严重内涝,不仅显示城市排水应急系统的脆弱,还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上、轻地下’的弊病。”对于这一点,城市规划师、《城市中国》杂志总监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国内很多城市建设都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现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设施。杨认为,地上设施越多,地下设施的建设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财政越紧张,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对于城市排涝规划建设问题,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姚昭晖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是掣肘城市排涝功能的主因。“与近年来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而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李日龙则认为:城市排涝规划建设存在限量,应当允许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时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很多城市历史欠账严重。5、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城市调研,了解各地是否存在内涝的现象。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全国23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在一些发达国家,防止城市内涝的问题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wwwExamdaCoM考试就上考试大譬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其中,佛罗里达州就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在日本,甚至还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则几乎是一片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