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④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1918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第2页共23页
f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②民族危机加深。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
第3页共23页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