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石海出现在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的路途中,注意信息“沿山脊”及海拔高度,再从右图中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上可以推测出大致相当于此高度出现的植被为高山灌丛草甸。所以本题选D。第11题,岩体在长期经受冷热不均的条件下,岩体会发生崩塌,从而形成“石海”,因此与之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气温的日变化。
二、练重难小题不失分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甲山坡海拔2000~3000m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A.气温高
B.气温低
C.坡度较小
D.靠近河流
13.甲山坡出现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A.常绿林
B.干旱灌木
C.针叶林
D.高山草甸
解析:12C13B第12题,读图,在2000~3000m的高度,坡度最缓,适合聚落的形
成与分布,故选C。第13题,由于水热条件的变化,垂直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类似于从赤
道到两极的变化,该河谷地带形成常绿林再向海拔较高处却形成干旱灌木,之后又变化为常绿林
与针叶林,可见干旱灌木是由于甲山坡在海拔1400~2000m处,降水异常减少,导致水分条
件较差而形成,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
如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
14~16题。
14.关于河流径流从第1年到第6年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径流峰值提高
B.洪峰期提前
C.含沙量减小
D.径流总量增加
4
f15.与图中径流差异关系最小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蒸腾
C.下渗
D.地下径流
16.假设图中虚线表示第1年,实线表示第6年的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则
导致图中变化的人类活动可能为
A.下游围湖造田
B.上游退田还湖
C.下游修建水库
D.上游修筑梯田
解析:14C15B16B第14题,森林火灾后第1年森林破坏严重,植被稀疏,河流的
径流总量最大,峰值提前而且最高,含沙量最大。到第6年,森林逐渐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河流径流总量减小,峰值推后而且降低,含沙量减小。第15题,从第1年到第6年,径流差异
显著,主要是植被覆盖率降低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而地表径流增多导致的,蒸腾对径
流变化几乎没有影响。第16题,导致图中同一河流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流量不同的人类活动一
定发生在测量河段的上游河段,A、C错误。依题目假设可知,第1年径流峰值大,第6年径流峰
值小,由此推测可能是上游河段蓄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