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通过各领域产业及企业的合理布局,为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及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形成各有分工侧重、相互协作、良性发展的空间格局。1依托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相对密集的优势,推进形成以南宁市为中心的节能和环保技术研发、节能产品开发、节能环保服务和洁净产品设计生产的复合型产业集群,将南宁市打造成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基地。2在河池市、百色市等资源丰富的区域布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带动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
f3依托沿海及沿江口岸优势,在沿海和沿江城市区域相对集中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4发挥柳州市工业基础较好和装备制造业相对雄厚的优势,以柳州为中心布局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和成套设备生产基地。5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区域,重点布局节能环保监测仪器、特色洁净产品研发及生产制造业。6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及其产品装备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将北海市、防城港市等沿海城市打造成为清洁能源及其设备基地。(二)重点工程项目。围绕我区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振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期内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产业及产品、污染防治、节能和环保装备制造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节能与环保服务业和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重点集成项目28项,估算总投资581亿元见附表)。五、政策措施(一)加强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服务”的职责定位,发挥各级政府引导作用,把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科学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优先发展的新
f兴产业加以扶持。(二)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与市场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加强行业监督和市场规范,消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积极推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市场体系。(三)积极培育发展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市场。严格节能和环保执法,督促企业依法加大节能和环保投入,扩大市场需求,加速促进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市场发展,激发节能和环保市场的活力。(四)制定落实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切实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有效推进企业节能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