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
f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4)巫术仪式发生说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5)劳动说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具体地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人类早期的文艺往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正同原始劳动过程的有节奏的号子或呼叫、富于舞蹈性的动作等特点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早期文学的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6)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7)读者再创造读者的阅读在文学活动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因素,而往往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终于实现其价值,从而文学活动获得完整的形态。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8)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9)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文学活动的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复杂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这正体现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文学概念文学概念三义从古至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