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吴均《春咏》)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李贺《残丝曲》)
1
f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8.秋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施闺章《舟中之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廷《汾上惊秋》)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秦观《菩萨蛮》)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王昌龄《送胡大》)9.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物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张继《晚次淮阳》)10.砧杵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于制衣。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引疏砧,断续斜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柳永《卜算子》)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权德舆《秋兴》)11.登临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