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卫生: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
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健康潜在危险的
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2)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使其尽早康复;(3)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研究方法:职业流行病学,职业毒理学。职业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各种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分类(按来源):生产工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组织制度作息不合理,精神,强度过大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产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
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于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验价已筛选,故较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工作开始实施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
职业损害类型:工伤(时间地点原因,急诊范围内)、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
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发生条件:⑴有害因素的性质⑵作用于人体的量⑶人体的健康状况职业病的特点:
⑴病因有特异性(病因明确),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⑵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⑶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⑷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⑸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2013年12月31日,10类132种。(新增加18种)职业病诊断原则:职业史(前提条件)、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⑴一级预防:病因预防①改进工艺、设备;②合理利用防护设施;③个人防护用品;⑵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定期检测,体格检查;⑶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促进康复,①调岗、治疗;②环境、工艺改进;③
促康复,防并发症。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1
f⑴肌肉活动的能量代谢:
ATPCP系列
乳酸系列
需氧序列
氧
无氧
无氧
需氧
速度非常迅速
迅速
较慢
能源CP(磷酸肌酸),糖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