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模式在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此同时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的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2、急躁心理
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表现得心急如焚,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因此,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有的只好违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抑郁心理
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4、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目前在大学生人群中,“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就业时有较多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这部分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收入,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种自负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
5、自卑心理
f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部分大学生由于屡屡受挫,对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