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页脚
f
面,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也很低,不仅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从表142可以看出,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仅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五年后的1998年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但与美、欧、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从1993年的21、2上升到2003年的23、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它们的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特别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德国从1993年的9、5下
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统计表现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是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世
页脚
f
界第20位以后,提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3位(见表144)。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反映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通常,可以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观察指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200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2003、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美、欧、日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