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姿势入画,落幅则是儿媳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地编写小说。当然,影片声也没有忽略对声音的运用:老朱的切菜声、冲水声、炒菜声、移沙发声,玛莎的开箱声、走动声、洗手声,有节奏地混合在一起,器物交杂的声音反照了两人有意的对抗。饭桌向来是中西文化迥异的代表名词,李安同样没有放过这一幕戏,并且将冲突的最高潮放在了饭桌上。朱老先生与儿媳在吃饭时同时以不同的语言向儿子诉说着各自的意见。身为儿子的朱晓生,不仅是这个家的当家人主心骨,同时还兼职着同声翻译,并时不时地调和矛盾。在高节奏的美国社会,晓生面对的工作压力已经让他疲惫不堪。对他来说,家本该是生活温暖的港湾,消除劳累苦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当他回到家里,妻子开始埋怨父亲干扰了她的创作思路,抱怨应当买个大房子;父亲开始诉说生活的无聊,用东方思维批判西方行为(也就是批评儿媳)。身为丈夫,作为儿子,晓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苦闷不堪。在这些大量的对比蒙太奇下,给观众印象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从而在无形中强调了主题,使主题深深烙入观众心里。三、光色:色调由冷变暖父亲离家出走后,父子相见于狱中。监狱里,晓生追悔莫及跪在父亲面前痛哭。侧逆光打出父亲的轮廓,刻画了一个寂寞、无奈、坚忍的中国父亲的形象。而在影片结尾,朱
f老和陈太太相遇在大街上,阳光照在两个同在美国有着相同境遇的老人身上,改变了影片整个阴暗的基调,似乎预兆着两个从美国家庭脱离出来的老人可以安度余年,虽然结局有种无从依靠的伤感。冷色调的心灰意冷,转变到暖色调的豁然开朗。李安没能给“新家”一个完美未来,却用他独有的温情处世送给“新家”祝愿。在电影的发展史上,很多大师级导演的处女作都会展示出过人的驾驭能力,而《推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作为李安的第一部作品,尽管存在故事线索单一、戏剧冲突局促等缺陷,但李安的通过画面元素叙述差异,拿捏人物心理,这种表现能力可圈可点,让人钦佩。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