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4○2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
f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4○3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4○4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4○5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一、先看题初步感知,了解考查知识点从第1题选项中得知,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且“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猜测□01路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第2题考查的是0□2环境描写的作用。第3题考查的是□03情节的作用。二、再读文精读文章,理清小说情节小说主要写了两位干部乘坐老人的马车在去梨花屯的路上谈论有关挖沟的事情。开端一位干部准备出发下乡梨花沟↓发展两位干部消除因□04挖沟产生的隔阂↓高潮进入梨花沟,得知沟被填,沉默三、明主旨小说围绕“挖沟”这一中心事件展开,通过两位干部争论“挖沟”的责任该由谁来负可知,“挖沟”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它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倒让农民耗时耗力去填沟。这反映了改革应该0□5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负责,这是永远的时代主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f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