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国画讲求“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窒息”,这就是艺术上的“留白”。教学亦是如此,切不可“满堂灌”使人窒息,要力求做到疏可走马,又别有景致;让艺术的“留白”在课堂中更精彩,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然而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依旧是课堂的霸主,学生处于被动听的地位,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一、在“留白”中“记忆”
“记忆”是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的记忆,既巩固旧知识点又提升了总体知识容量。记住了并不一定能够理解,但只有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概念和原理的内容是什么?不记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因此,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即时强化记忆。在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留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忆”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在“留白”中“感悟”
“感悟”是领会,是理解,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只有“感悟”了,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地讲解、列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是画蛇添足,而不是”留白”的事半功倍。
三、在“留白”中“实践”
f“感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