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大脑的特点;二为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以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教育学上研究的素质属于后者。它可以是个体在某个阶段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如身体生长、健康水平、智慧、意志、情感,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性等。这种素质并非天生而是派生的,是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生理素质相比,这种素质更具有差异性,及可塑性,通过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往往能使个体获得更好的素质。还有一些学者将素质称之为“品性”或“品质”,它主要指个体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身心品质、个性品质等等在内。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提到,“教育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他们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WHKipatrick)认为教育即成长:“完美的生长应包括知、能、愿三个方面。知指知识和眼光;能指技能和方法;愿指态度和习惯”。前苏联学者在论述高等专业教育时写到,“每一种专业都是根据知识、技巧、技能和个人品质等来进行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活动”。知识、能力、二、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存在相辅相成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质。知识与能力又是紧密相连的,大量的知识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知识,在该领域内也必定是无能的。正是由于已掌握的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
332
2
f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显形式,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能力作为素质的外化,属实践活动范畴,较素质而言,更容易操作与评价。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社会中,更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