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倩学号专业心理学师范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29同组人姓名吴韩雨舸、陈妮莎成绩
Stroop效应实验
王倩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f摘要
本实验通在字义、字色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字义、字色判断任务来验证经典色词Stroop效应。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2012级54名同学作为被试给被试呈现字色和字义一致和不一致的词语被试在字义和字色一致和不一致的情况下按不同的按键来对字义和字色做出反应。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在字色和字义一致的情况下被试对字义和字色的判断平均反应时相差不大而在字色和字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字义的平均反应时最长字色和一致和不一致对被试反应时长短有显著性差异。其结果证明了Stroop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色词Stroop效应的存在。
关键词Stroop效应反应时字色
1引言
11stroop效应简述
stroop效应又叫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其实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之间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麦克劳德在1991年总结出stroop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PDP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
f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respo
selate
cies是指个体从刺激发出到开始反应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