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曾晓维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7期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要造就一堂有效课堂,教师的行为要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协助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度有效性。一、深度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要靠教师不断地钻研课本教材,通过对课本教材的二次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多做数学实验,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结合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