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张敏社会转型期中学生价值观问题及对策[J]素教教师,2011,(15)1
f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品和外国作品,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人文精神,容纳了多元价值观。由于教材的编排体系是采用单元主题教学法,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编排了一组题材相近的课文,在内容上是可以归为同类,但是每篇课文所呈现的价值观并不集中明确,细细分析各篇蕴含的价值观,有相似、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和矛盾,而课程标准涉及价值观的部分的表述又非常简单,只有一些纲领性的表述。而我们语文老师在课文教学中,不能今天就这篇课文渗透了一种价值观,明天换一篇课文又告诉学生与之前完全不同甚至相矛盾的价值观,那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迷惑而无所适从,辨别不清究竟该如何选择取舍。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对整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价值观体系有宏观上的整体了解和把握,并对各篇课文自身价值观特点了然于心,更要善于分析和甄别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异同,并在异同的比较中,探寻多元价值观内在的同一性,以实现多元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蕴含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并尝试探索出在课文教学中协调与融合各种价值观之间冲突的方式,使整套教材中各篇课文的价值观建立起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价值观的总目标。3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引导中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122研究意义
1221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及其功能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面对着各种思潮和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以及网络和媒体舆论的炒作,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语文学科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兼有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使命。4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使其有能力在多样文化的对话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营养。5引领他们摆脱社会的功利和浮躁,构建健康的精神文化世界。在公民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由于母语课程与主流文化的密切关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