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含量大于100gL没有髓外浸润,为完全缓解;患治疗后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及骨髓象中的1项或者2项未达到上述完全缓解标准,为部分缓解;患者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均没有达到部分缓解标准,甚至加重,为未缓解。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960,对照组缓解率为760,观察组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下肢浮肿发生率、皮疹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表2
3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一种由多能干细胞病变所致、以粒细胞系统无限制增生为特征的白血病[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90本病患者可检测到Ph1染色体,其余10患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查到相应基因结构的异常。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脾肿大明显为本病特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多为中幼粒细胞阶段以下之粒细胞血小板早期不减少甚或增多。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多见,可有不同程度之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期①慢性期症状较轻,约为34年。②加速期出现较多症状及血液学改变,患者可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③急变期症状及血液学改变均似急性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23]。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由PDGF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临床缓解率显著高
f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恶心呕吐、下肢浮肿、皮疹及肝功能异常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干定云,陈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190,19[2]李振宇,徐开林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