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例cd45ro阳性,66例cd3阳性,68例lca阳性,43例ebv阳性,64例cd20阴性,68例ck阴性。
讨论鼻
kt细胞淋巴瘤过去命名极为混乱,有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
f多症、恶性肉芽肿、坏死性肉芽肿、致死性中线肉芽肿等。种族因素是主要病因之一1,在亚洲及南美洲地区发病率高,尤以我国为甚,是中国的“特产”之一2,我国又以西南地区多见,该病变是我国最常见的致中线面部进行性破坏的疾患之一,现已证实与ebv感染有密切关系,是ebv相关淋巴瘤,本组43例ebv阳性,支持上述观点。
本组病例发病部位、临床症状、体征、与文献报道相符,发病高峰年龄50~70岁、20~40岁年龄段,与文献报道(40岁前后)略有不同,男女性别之比26:1,比文献报道(4∶1)偏低,可能与病例统计数量偏少和地域局限有关。
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多形性,有大、中、小型细胞,以中等大小肿瘤细胞多见,免疫表型cd56阳性、cd45ro阳性、cd3阳性、cd20阴性,既表达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又表达自然杀伤细胞相关抗原,提示肿瘤细胞可能来源于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pt
k细胞3。国内刘卫平等研究报道cd56、cd3、和tiai对此病最有检测价值。
由于该病以血管侵犯和血管破坏为特征4,病变部位一般出血、坏死明显,常覆以干痂或脓痂,活检时如只取表面坏死组织则难见肿瘤成分,容易漏诊。本组中15例确诊前曾取数次活检,均只见坏死及非特异性炎性病变,难见有效诊断成分,如果就此作出诊断,就会漏诊。故对中线面部活检标本,如只见大量炎性坏死物时,不要轻易下结论,可建议临床医生避开表面坏死层取深部组织送检或对症治疗无效后再取活检。
f本组中有13例以小细胞为主,且其中夹杂较多炎性细胞,诊断较为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组织切片中需仔细寻找出现机率较高的中等大小瘤细胞,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测手段,亦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①未分化癌: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浆边界不清,ema、ck阳性,lca、阴性。②vege
er肉芽肿:为坏死性巨细胞性肉芽肿,呈现坏死性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无异型细胞增生,而鼻型淋巴瘤没有多核巨细胞和真性肉芽肿。③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其细胞形态多样,组织结构各异,胞浆内见不等量的黑色素,少量为无色素性,具有既像癌又像肉瘤,既不像癌又不像肉瘤的多分化特征。hmb45是特异性标记,另外s100、
se阳性,lca阴性。④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最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偶见于成人,镜下,细胞核小,深染,胞浆多,红染,杂有一些分化好的横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