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逍遥游》英
译研究
作者:和迎祥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0年第09期
【摘要】中华文化典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视和翻译,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古代三大主流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力作《庄子》,自1881年以来,已经有十多种英译本和全译本。本文节选了其内篇第一篇《逍遥游》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逍遥游》英译过程中所发生的翻译转换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中华文化典籍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翻译转换理论《逍遥游》典籍英译
【作者简介】和迎祥(199506),女,白族,云南怒江州兰坪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华文化典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典籍的英译不仅能够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华夏文明、理解中国、接受中国,也能够让中华儿女加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理解,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加文化自信力。作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力作,《逍遥游》一文采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文章充满了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将庄子的“逍遥”思想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正因如此,中外不少翻译家和汉学家曾将《逍遥游》翻译成其他语种。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再将白话文翻译成其他语种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呈现方式的改变,译者往往需要进行许多方面的转换。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汉英翻译中的翻译转换现象,笔者将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性,结合《逍遥游》中的翻译实例,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探索译文在词汇、短语、句子、语法层面上将发生的翻译转换类型。此外,通过对该文本的翻译与研究,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为传递和弘扬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另一方面能够为中华文化典籍翻译提供一定的经验。
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介绍。加拿大语言学家维奈和达贝尔是最先对翻译转换进行研究的两位学者,在《英法比较文体学》一书中,在将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系统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比较分析之后,二人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在该书中,两位学者并未明确提及“转换”一词,但却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变化进行了分类,为卡特福德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交际性意味着将一种语言
f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