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陶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他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第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1)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2)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3)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4)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6)
f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7)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
陶行知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儿童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