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策略20121029第07版:科学技术作者:胡颖廉程萍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034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问题婴幼儿奶粉”、“地沟油”、“工业明胶酸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使全社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引发一些非理性行为。在加强政府监管和提升企业自律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用不同风险沟通策略,引导公众准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风险分析理论指出,影响风险认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风险本身的严重程度,二是公众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前者由物质危害决定,也就是食品本身具有的对健康可能产生不良作用的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因素,其可以是有意加入的、无意污染的或者自然存在的;后者则主要受物质与公众关系影响,即某类风险对不特定个体可能带来的损失概率。可见,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客观危害大小和主观关系疏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沟通策略。危机型风险沟通“瘦肉精”事件是典型的重大食品安全风险沟通工作。要确定事件本身的风险程度并不复杂,其复杂性主要源于公众认知。由于事件涉及几乎所有消费者,因此风险沟通工作中最关键的任务是帮助公众克服恐惧和痛苦情绪,从而成功度过危机。在操作层面,应当十分注重客观信息的公布和传播。
f在此次事件中,有效风险沟通的经验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及时客观地公布事件的风险程度。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及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公布了评估结果,配合食品安全监督控制措施的开展,对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针对公众风险认知情况进展,采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做好沟通。包括及时、准确公布事实性信息,根据公众认知由“怀疑”到“初步认定”最终到“确认并查处”,事实性信息及时公之于众。同时还有校正性信息,揭谎辟谣突发事件的事实性信息传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猜测和谣传,有关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说法给予澄清,回击传言的不实之谈。三是风险沟通工作中注重互动交流和信息的一致性。事件进展中,农业、卫生、质监等政府部门启动多部热线,做好公众咨询。同时收集整理媒体、公众和热线对事件的看法、投诉和疑问,在网站上发布公众咨询指南,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事件发展中,以统一的口径对公众进行解释,改变了以往专家众多、产生误导的混乱局面。这一系列决策和做法使风险信息沟通最大程度地消除人们的心理恐慌,为社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预防型风险沟通在“毒血燕”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