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古代集权官僚制与官文化
本章首先介绍了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社会结构背景和思想背景,明确提出官僚地主集权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性质,以儒学纳入官僚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官文化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思想背景,重点介绍了官僚地主集权制的基本结构、孔子儒学演变为官文化的环节,以及相对应的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及其社会性质的特殊性一、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中国历史的社会性质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前提,依据不同的历史分期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对同一经济思想的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中国历史的性质和分期,长期以来一直以苏联人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史五大历史阶段”的观点占主流,尽管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争论,但基本的观点是:虽然中国社会的特点形态与西方有差异,但在战国以后进入封建社会与西方封建社会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所认可的基本观点。苏联人划分人类历史阶段的依据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叙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①由此,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成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1
f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基本上是对马克思的有关思想经过修正后的表述,所谓“修正”,即删除了马克思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断,仅以欧洲历史为依据作为人类历史阶段的变化轨迹。同样,“五大阶段论”也被认为是演绎中国历史的大前提,也就有了对中国历史的分期。这一点,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这样的进化的阶段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很正确的存在着的,大抵在西周以前就是所谓‘亚细亚的原始公社社会,西周是与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时代相当,东周以后,特别是秦以后,才真正地入了封建时代。”
①
这一观点最为矛盾的是,将有明确史料证明是领主与农奴矛盾构成
基本社会关系的西周,说成是“奴隶社会”,将秦至清两千余年定为“封建社会”,据此观点而编写的中国历史,也就成:奴隶社会的基本阶级实为领主与农奴,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为地主与农民。对这一矛盾,我们的经典教材提出的解释就是欧洲历史是“典型”,中国历史是“畸形”。这个“畸形论”不仅可以说明中国与欧洲的差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