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已存在,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城乡之间就存在着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的分化和经济差距愈加明显,如果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3,2000年上升为22,虽然在此期间也有过回落,但平均值已达到21,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r
r
个人收入来源及收入差别r
个人收入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提供服务的报酬,是社会成员个人或集团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的体现,同时也是生产的成果或收益按照某种规则在诸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的结果。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其中工资是劳动或劳动力所有权的体现;利息、利润是资本所有权的体现;地租则是土地所有权的体现。个人收入形式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r
r
前面已经分析了个人收入是由劳动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部分组成,下面分别阐述由于个人收入各组成部分的差别而导致的个人收入总量的差别。r
r
工资差别r
应该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奉行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政策,因而在国有经济部分,这种工资差别即使在当前工资改革多次实行的情况下,也不是很大的。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涌现的以效率优先为发展战略的非国有制经济,使得这些部门的工资差别很大。r
r
劳动主体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劳动能力的差别和劳动积极性的差别上。而造成个人劳动能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教育。那些在某一领域显示出特殊才能的人,就属于享有天赋的人,如大文学家、艺术家、大明星等。由于这类特殊人才数量极少,供给完全无弹性,所以他们所得的超出在别的职业上所能得到的收入的部分属于地租性的收入。而教育是造成后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教育回报对个人工资差异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以1995年为例,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在沿海为92%,内陆为49%。非劳动主体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工作性质,劳动市场中非竞争的类别,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以性别为例,1995年女性职工的平均收入比男性职工低175%,这种状况显然使得具有相同能力的人的工资产生了差别。r
r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全,从而阻碍了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源的供求不相一致。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资本资源丰富,资本、劳动之比上升快,从而劳动生产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