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以“过程考核”为核心的学习评价考核机制,强调全面、正确衡量学生课程学习收获的长效、动态的课程成绩。根据我校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7:3的要求,平时成绩注重结合每个专题的成果目标进行考核,具体比例如下:考勤(20)、作业(20)、课堂表现(发言、小组讨论等,30),文献阅读与写作(30)。而期末考试约50以综合论述为主,着重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综合概括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和论述能力,突出成果导向的要求。
②建设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依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按照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项目组通过集体备课统一制定了专题教学大纲和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师再根据个人的教学特点,对课件和教案进行了完善和个性化修订,使之更符合专题教学的要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建设了教学视频、教学案例,以及思考与练习、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③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围绕如何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理论素养、创新能力等成果目标,课题组在总结教学实施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研究报告和一系列的教研论文,其中,公开发表了6篇。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首先,解决了“原理”传统教学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偏离和忽视了“原理”
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运用理论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f其次,解决“原理”课程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度,教学缺乏吸引力、渗透力、实效性不高,以及不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问题。
最后,解决了“原理”传统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评价学生应该是否达到本课程学习要求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功利性学习问题。
f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1)加强研究,转变观念项目组深入研究了“原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教学规律,通过课程调
研,深入总结、分析了“原理”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和症结。项目组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教学围绕教师的“教”,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接受,较少注意学生“学”的问题,忽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另一个是忽视“原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更多强调“是什么”、“为什么”显性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怎么样”、“如何用”等深层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忽略“我要信”的意义世界的构建。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深入研究了20世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