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
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近期,镇教研室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
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教学的思路明晰,幽默的
语言,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
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
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和
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们用自己的挥洒
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
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
悟;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讲课老师的多维评价:“虽
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
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
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
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
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
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
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
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
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
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安老师
的教学严谨、科学。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
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