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程思想;初中阶段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以基本程序结构及其应用为主;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作用及魅力,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本标准对高中模块的设计有两层意义:一是以一个完整文件的形式,更加充分地说明本专业委员会对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认识;二是希望能作为各地各校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计的参考。为方便管理起见,本标准中每个课程内容模块均按2学分36课时设计。
三、课程开设建议
本标准不明确区分必修和选修模块,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计划。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
f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中的设计范围。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段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则学校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先行开设基础课程再开设本学段相关模块。例如,因诸种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预先开设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3年级。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小学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一些确有条件提前到1或2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或地区,建议在让学生学习一部分必要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注意体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内容标准
(一)小学阶段
模块一、模块一、硬件与系统管理内容描述1通过观察,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的名称。例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2能识别和使用主机面板上的开关和接口。例如:主机开关、复位键、USB接口、音频接口等。3能说出国产计算机的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