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
f政治、道德的关系。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还存在着某种功利性。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就带有功利化的倾向。孔子是这种文学风教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其《论语阳货》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强调《诗经》的风教作用。而《礼记》也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诗”的创作,本身是无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