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首都北京城区中心,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明代和清代留下来的宫殿,过去叫做紫禁城,现在被称为故宫。这座辉煌壮丽的宫殿始建于15世纪初期,那时正是明朝永乐皇帝时代。永乐皇帝名叫朱棣,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于1402年在南京登基。在他继位的第四年,即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他下诏筹建宫殿,对他原称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即北京)加以整饬,并分遣大臣采集木材。北京临时政权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在元大都宫殿废墟上筹建宫殿,到1420年(永乐十八年),主要建筑才建造完成,朱棣即下诏书迁都北京。据文献,新建的北京宫殿的规模仿照了朱元璋在南京所盖的宫殿,并且更加宏伟。若考其实,北京宫殿的蓝图,仿照的是明代中都临濠的布局,而南京宫殿布局也是临濠的摹本。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呈一个长方形,四周围绕着高达10米城墙,城墙外还有宽50米的护城河。这就是著名的紫禁城。紫禁城内各组大小宫殿都有高高的宫墙围护,官墙外密设警跸值房,明代名红铺,清代称朱车,月夜传筹,往来巡警,整座宫殿称得上是金城汤池。这座宏伟的明清故宫是最典型的符合《倜礼考工记》中王城规划的宫殿建筑,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故宫的建筑布局强调皇权至尊无上,其本身也是统治工具。紫禁城的前门是端门,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明代叫玄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在72万平方米的区域里,安排着若干座大大小小的殿堂、楼阁、亭台、轩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紫禁城四隅各有角楼一座,结构奇丽,俗称九梁十八柱。宫殿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殿堂都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格局。从午门进入,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上内金水河蜿蜒曲折,上面架着五座汉白玉栏杆的桥梁,形似玉带,因此得名玉带桥。广场的正北面是太和门,门内就是外朝部分主要殿座。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联称为三大殿,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指的就是这一组建筑。保和殿以北为内廷部分,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坤宁宫北面是御花园,花园正中坐落着钦安殿。御花园再往北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这些骨干建筑构成了故宫贯穿南北长约1公里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边对称排列着其他一些建筑:外朝三大殿左右有文华殿、武英殿,为三大殿的两翼建筑;内廷三宫东、西有格局相同的东、西六宫,也就是旧日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