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二)作业指示书
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任务书
2015年5月4日6月25日1.设计任务:
为满足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需要,提供大学生自我实践和社会参与的机会,为校内各社团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我校拟在校本部新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座,要求按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文教等学习,生活用品等,并提供相应服务设施,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北侧规划一处大学生文教服务区,要求进行总平面布局,设计任务书通过调查自行拟定。
2.教学目的:21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课程训练,对具有不同性质、规模、要求的建筑功能组合及其空间组
织、对外、内部交通组织等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学习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方法。22对大学生文教服务区的总平面设计,旨在强化对不同功能的建筑与外部空间布局的认知,初步了解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认识建筑与外部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生成逻辑。23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对建成案例环境展开调研,学习相应的调查、观察和分析方法,通过调研,制
定该区域内功能任务书,并在总体布局、建筑设计中予以运用。24对运用手绘、计算机等工具的建筑设计表现进行训练,掌握建筑表现图构图手法,进一步强化实
体模型的制作与表达。3.用地条件31基地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南大路北侧,与新建极限运动场地(趣园、音乐广场及教育超市现在
区域)隔路相望,东侧紧贴二食堂纪念园,北侧为校园中轴线道路:和平路,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用地北侧不超出原浴室与校基建处建筑。总用地面积约为9236m2,其中,大学生活动中心用地5463m2,大学生文教服务区用地3773m2。详见地形图。32基地西侧,北侧与南侧为校园道路,建筑红线指用地红线向内退界的建筑边界线(应考虑建筑基础不超出建筑红线),其中,沿和平路退界10m,东侧可贴用地红线,其他均为5m。33地形图见附件(110001500)。
4.设计要求与技术指标41对基地和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调研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访谈等方式,由调研结果形成大学生
文教服务区的功能内容及规模,学习并应用外部空间的布局方法,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与建筑对该区的影响和空间关系,注重区内小型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的布局,以及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文教服务区总平面布局中,容积率不超过10,建筑层数为23层,建筑密度不超过50,绿地率不小于15,建筑间距不小于6米,满足消防疏散要求。42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