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共享,促进各种学科的交流。描述一个器物需
要许多言语,可是计算机上显示的图片能提供更直接的形象。每张DVD-ROM的容量为
47GB至17GB,已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图书馆的藏书容量。它们为各类人员查询、浏览、
检索提供了快捷工具。
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无疑会促进考古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考
古学软件,包括资料和分析软件,其开发离不开软件专业人员。一般是考古人员与计算
机公司合作,但市场经济下这类软件的经济利益不高,而且计算机的功能在不断发展,
4
f软件也需要不断升级,这些会影响考古工作。其次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记录者的个人选择、操作水平、经验程度,这些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果。用计算机编译考古学“在很多环节上仍然存在着不规律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所以,我们科技考古工作者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外,要尽可能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文物形态分析的几种方法
(一)文物分类
当获取考古资料后,对其的研究工作就开始了,首先要将文物分成不同的类别,才能发现、总结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文物的分类仍然遵循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只不过分类的标准更加数量化、科学化。
文物分类的第一步是进行统计,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和模糊统计。实际上,传统考古学在室内整理中就应用了数理统计。在室内整理时,对各种类型器物进行统计,再根据每类器物的百分比来探讨文化属性、地域差异和时代早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都是以大量的统计图表为基础的。例如龙门石窟的造像,大窟中属于唐高宗时期的石窟造像中结跏趺坐佛为主像占75%,武则天时的占915;小窟的唐高宗时期结跏趺坐像为主像占816%,武则天时占869,玄宗时的占973%。从这些数字可以约略看出,自唐高宗以后至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阿弥陀净土信仰日益高涨,而弥勒净土信仰则是现出逐渐削弱的趋势。
除了百分比的运用外,我们过去还常常以统计图表的形式来表现遗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各种量的变化,附在发掘报告之后的各种登记表格体现了遗存的性质、相互关系。如我们可根据郑州龙山文化期与郑州、小屯殷商文化各期陶器的比较(见表21、22)可知,郑州龙山期与郑州殷商期、小屯殷商期差异明显;前者为灰陶,且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多见绳纹,素面、篮纹、方格纹其次,也有少量磨光纹。而后两者也系灰陶系列,但泥质灰陶占多数,夹砂灰陶次之,还出现了红陶、硬釉陶、白陶,而纹饰则以绳纹为主,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