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一、蔡元培的前期教育实践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钱庄经理家庭。六岁入家塾读书,受的是传统教育,17岁中秀才,开始自由阅读阶段,并在家中设塾课徒,自为塾师,“此为元培从事教育工作之始”,历时二年。1885年(二十岁)乡试不中,受聘徐树兰家校书,四年后中举人。翌年入京会试,中式,26岁补行殿试,被录为“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28岁应散官考试,授职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变法运动兴起,蔡元培很受刺激,始涉西学,学习外文,倾向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蔡认为改革政治必先培养人才。遂于1898年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这是他从事新式教育的开始。不及一年,又在约两年中历经数校。曾任剡(sha
)山书院院长、丽泽书院院长、创绍兴侨农小学,在杭州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1901年赴上海澄哀学堂任教。一月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聘为特班总教习,此间有他从马相伯学拉丁文的故事。1902年4月,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设了爱国学社、爱国女校两所培养资产阶级革命骨干的学校。1904年,他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举为会长。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同盟会,蔡为上海分会会长。1906年,蔡元培回乡出任秋瑾等人设立的学务公所总理。因筹办师范遭阻,辞职回上海。是年秋,蔡听说清政府打算派翰林院编修、检讨若干人出国留学,即去北京候派。1907年5月,蔡元培以41岁之龄,前往德国,一去便是四年。二、蔡元培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正当蔡元培在德国潜心学习之际,武昌城头义旗高举,举国兴奋。消息传到德国,元培“为之喜而不寐”,盼望早日回国,接受新的任务。后来,陈英士发来电报促其回国,蔡乃于1911年10月中旬抵达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一开始元培最注意的是选拔人才、确定教育方针和制定学制等项大事。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蔡元培在文中指出:“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他主张对清末学部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r